近日,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街部分公交站旁设置的半米高“S”型护栏引发市民讨论。部分市民对护栏的实际作用表示不解,认为其影响了出行便利。
龙洞街道对此回应,设置护栏的初衷是保障公交站台秩序与市民安全,防止非机动车占用候车区与盲道,减少人车混行风险。但街道也承认,部分护栏在位置、高度和布局上考虑不周,对市民出行造成困扰,深表歉意。
目前,街道已连夜拆除设置不合理的护栏,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,在今后的城市管理工作中更注重科学性与人性化,提升公共服务质量。
当广州天河区龙洞街的公交站旁竖起半米高的“S型护栏”,这场本为“规范秩序、保障安全”的城市管理尝试,最终以“连夜拆除、公开道歉”收场——这短短几天的反转,暴露的不是市民“不理解管理”,而是部分城市治理者在“初衷”与“落地”之间,丢掉了最关键的“人性化考量”。
从街道的解释来看,设置护栏的初衷其实站得住脚:非机动车乱停占用公交站台、盲道被堵、电动车穿行候车区存在碰撞风险,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民生痛点。尤其是盲道被占用,不仅违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初衷,更是直接剥夺了视障群体的出行权利;而候车区的人车混行,也确实让老人、儿童等群体的候车安全悬着一颗心。若仅从“解决问题”的单一维度出发,用护栏隔离人车、划分区域,似乎是最直接高效的办法。但问题恰恰在于,城市管理从来不是“一拦了之”的简单工程——当治理者只盯着“乱停车”“乱穿行”的问题,却忽略了护栏会给拎着行李的乘客、推着婴儿车的家长、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怎样的阻碍;只想着“规范秩序”的目标,却没考虑到半米高的护栏是否会成为新的“通行障碍”,这种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思维,注定会让管理措施与市民需求背道而驰。
更值得反思的是,这场争议中折射出的“管理先于沟通”的惯性。从护栏安装到引发市民质疑,街道并未提前公示方案、征求意见,而是直接落地实施;直到媒体报道、市民不满,才“高度重视、连夜拆除”。这种“先上车后补票”的治理模式,本质上是对市民知情权、参与权的忽视。城市的公共空间属于每一位使用者,公交站更是老人、上班族、学生、视障人士等不同群体的交汇点,一项措施是否合理,不能只靠管理者坐在办公室里“拍脑袋”决定,而需要走到站台边,看看拎着大包小包的乘客如何绕行,问问推着轮椅的家属是否方便,听听环卫工人清理垃圾时是否受阻——这些“看得见的民生细节”,远比一份纸面的“整改方案”更能衡量管理措施的合理性。就像有市民吐槽的“好好的路非要绕着走”,当管理措施让多数人的通行效率降低,即便初衷再美好,也会失去民心。
其实,类似的“护栏争议”并非首次出现:有的城市为了防止行人乱穿马路,在人行道设置“迷宫式护栏”;有的地方为了规范停车,在居民区门口加装隔离桩,却让救护车难以通行。这些案例的共性,都是把“管理便利”凌驾于“市民便利”之上,把“单一目标”当成“全部考量”。但城市管理的核心,从来不是追求“看起来整齐”“管起来方便”,而是在不同群体的需求间找到平衡——既要保障视障人士的盲道使用权,也要方便普通乘客上下车;既要规范非机动车通行,也要给快递员、外卖员留出合理的临时停靠空间。比如,龙洞街完全可以在安装护栏前,先划定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区、设置清晰的引导标识,再邀请市民代表、无障碍设施专家共同讨论护栏的高度、位置;甚至可以借鉴部分城市的做法,用“柔性隔离”替代“硬性护栏”,通过地面彩绘、警示灯等方式划分区域,既达到规范目的,又避免给通行添堵。
龙洞街“连夜拆除护栏并道歉”的举动,值得肯定的是正视问题的态度,但更重要的是从这场争议中吸取教训:城市管理不是“治理者对被治理者的单向施为”,而是管理者与市民共同参与的“共建共治”。每一项公共措施的落地,都该多一些“换位思考”——把“如果我是乘客会怎样”作为前提,把“是否方便所有群体”作为标准,把“提前沟通、听取意见”作为流程。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下次再出现“初衷是好的,结果却糟了”的尴尬,让城市管理真正成为服务民生的“暖心工程”,而非阻碍出行的“添堵项目”。毕竟,一个有温度的城市,从来不需要用冰冷的护栏划分人与城市的距离。
金勺子配资-买股票加杠杆-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-免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